再遇见|德国前总统伍尔夫:我们必须努力把“人”连接在一起
【编者按】
五十年春风化雨,中欧从相识到相知,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合作之路。“志合者,不以山海为远”,这段跨越山海与制度差异的关系,如今已不仅是一份经贸数据的增长图谱,更是两大力量、两大市场、两大文明之间思想互鉴、理念交汇的深层对话。
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,澎湃新闻推出《再遇见——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》,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,通过他们的亲历、记忆与洞见,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、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。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,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来的真诚期待。
这一次,我们对话的人物是:德国前总统伍尔夫。

“我们越了解彼此,就越能避免或解决误解。政治和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一样,长远的观点和评估,比一时的冲动反应更有效。”
作为一名资深政治家,德国前总统伍尔夫长期致力于德中友好。伍尔夫早早步入德国政坛,16岁时成为基民盟的一员,1984年加入家乡下萨克森州的基民盟领导层。2010年,他以51岁的年龄当选德国总统,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一位。
伍尔夫与中国渊源颇深,曾被授予同济大学名誉博士学位,2022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,现任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名誉主席,现在他时常来华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。就在9月22日,伍尔夫才来到上海,并在华东师范大学参与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。
在任时和卸任后,伍尔夫一直致力于促进德中政治、经济、科技、教育、文化等领域的合作。他清楚地记得,自己多次来沪,随他一同夜游外滩的德方代表人数,从仅能坐满一艘小船,上升至近1000人。他认为,这是德国加强在华投资的过程。
8月底,伍尔夫在接受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书面专访时强调,德中历来关系密切。只有通过相互理解避免冲突,才能让人们遇见彼此。
合作才能解决全球性问题
澎湃新闻:自2003年担任下萨克森州州长以来,您积极推动了当地高校、企业与同济大学的合作。2007年,您被同济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。您为何如此重视与中国高校、企业的合作?这些伙伴关系,对促进中德交流有什么作用?
伍尔夫:中国和德国分别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,分别在亚洲、欧洲扮演着核心角色。自中国开放以来,德中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。比如,我家乡下萨克森州的奥斯纳布吕克,和安徽省省会合肥。
(德国)和同济大学密切的联系,可以追溯至100多年前的学校创始人宝隆博士(Dr.Paulun)。我和(前中国科技部部长)万钢的友谊,延续了这种联系。他曾在德国学习,会说流利的德语,对德国非常了解,而且一直不遗余力地培养(中德间的)这些关系。在他担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,我们成为了朋友。随后,他成为了中国科技部部长,现在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。
只有通过携手努力,才能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,尤其是推动自由、公平的全球贸易和应对气候变化。我们还必须探讨人口结构变化的问题:老年人越来越多、适龄的工作人口越来越少,这会给中产阶级带来压力。
技术变革也需要协同效应,中德两国的顶尖大学,都以精准、可靠著称,可以就此进行接触,开展项目,促进相互理解。
澎湃新闻:卸任后,您仍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,多次访华。据您观察,中国社会是否改变了对德国和欧洲的看法?您认为这些变化,是否会促使人们重新思考“相互理解”的意义和重要性?
伍尔夫:全球危机、战争和冲突越来越多。局势越来越紧张,人们关注其他人支持哪些冲突、如何支持。
很多情况下,中德是能实现双赢的合作伙伴,中国一直对德国有丰富的专业研究,但德国对中国的了解有待加强。
中国越来越自信,有自己的特色,比如电动汽车,中国有这一领域所需的重要原材料。我希望中国的(经济)实力不断增长,能为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。我也希望(中德)关系稳定、具有建设性,双方不断深化信任。人际交往、交流项目、文化合作等是战略意义上的“桥梁”。
德国科学家洪堡曾经说过:“最危险的世界观,是那些从未观察过世界之人的世界观。”这也是为何我经常旅行。
中国在智能农业、电子商务、移动支付等领域有很大的发展。中国“国家智慧教育”(Smart Education of China)连接了52万所学校、1900万名教师和3亿参与者。这些都是欧洲必须认真关注的发展。
德中关系多样而重要
澎湃新闻:欧洲和德国目前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、重新评估其全球定位的双重压力。许多人希望看到更加独立的欧洲、可以推动欧洲未来的稳定的德国。您如何看待德国未来在欧洲的角色?欧洲在全球事务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?
伍尔夫:德国新总理默茨在短时间内,成功巩固了德国和法国、波兰、意大利、西班牙等欧盟国家,以及与英国的关系。这关乎(他的)政治行动力、(德国的)经济实力和军事能力。
欧盟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,也是全球事务的参与者。在我看来,重要的是,欧盟和德国是可靠、值得信赖的伙伴。
我们希望凭借尖端技术、创新实力、文化底蕴、对世界开放的态度、活力和多样性,基于规则和公平,让数字转型融入新的世界秩序。在气候保护、维护和平等关键领域,建立符合所有人利益的国际标准。欧洲人感到自豪的是,在几个世纪的战乱后,我们在欧盟内和平共处了80多年,这很有价值。
澎湃新闻:近年来,欧盟越来越强调对中国的“统一立场”,而德国一直强调其“独立外交”的传统。您认为,在错综复杂的中欧关系中,德国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?
伍尔夫:中德两国历来关系密切。自1972年(建交)以来,两国关系发展具有多样性,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对德国仍然非常重要。汽车、金融等领域的德国企业在上海非常活跃,比如大众汽车。
澎湃新闻:您曾访问过杭州、西安、上海等多座中国城市。您似乎对上海抱有特殊的感情,来沪参加过全球中小企业峰会等活动。在您看来,上海在中德合作中发挥了哪些独特的作用?能否分享您在上海的个人经历?
伍尔夫:我清楚地记得,我几次来沪访问时,和德方代表会沿着外滩游船,每个人都对上海的天际线印象深刻。第一次游览时,我们坐着一艘小船;最后一次,有近1000名德国代表受邀坐船。这能反映出德国在华投资和参与的密度。
新冠疫情中断了这一切。我希望,能有更多游客、商务人士穿梭于中德之间,更多德国人来华定居、投资。疫情前,德国在上海的影响力很大,我对此有非常美好的记忆。这座城市生机勃勃、充满活力和生机。上海有大量的文化、艺术和音乐,黄浦江边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,2300家德国企业把这座城市当作了家。
澎湃新闻:您是全球中小企业联盟的名誉主席,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。您如何看待这类企业在深化中欧、中德关系中的作用?
伍尔夫:我的中国朋友们对德国的双轨制职业培训非常感兴趣。这种制度确保了产品的高质量,尤其适用于中小企业。
德国的公司往往代代相传,已有数百年历史,同时保持既有传统。这些公司的拥有者,其家族成员以个人身份参与公司事务,把大部分资金留给公司。
最重要的是遇见彼此
澎湃新闻:虽然战略地缘政治思维很重要,但您是否认为中欧也需要更多“人文基础”来实现战略耐心,而不是陷入短期的安全焦虑?大学、青年和文化交流等领域,能否成为未来克服误解的关键?
伍尔夫:我们越了解彼此,就越能避免或解决误解。政治和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一样,长远的观点和评估比一时的冲动反应更有效。
要加深相互理解,就必须更了解彼此。这需要有人文基础,有利于可持续的战略思维。特别是大学、青年项目和文化交流,能够创造这种空间,增长信任、减少偏见。这种个人和文化桥梁的效果更持久,好于短期的政治举措,而且可以在误解上升至冲突前,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。
澎湃新闻: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。从德国的角度回顾这50年,您如何评价中欧关系的发展?应该总结哪些重要的经验?
伍尔夫:最重要的见解之一是,中德意识到双方存在共同点和差异,并以尊重的态度看待。
50年来,中欧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,从谨慎的外交接触发展成多样的伙伴关系。今天,我们有紧密的经济、政治和社会联系。
这有巨大的机会,但也存在风险,比如地缘政治发展对合作伙伴产生不同影响。如果各方都增强信任,能把风险降到最低。从德国的角度看,这很明显:对对话和贸易持开放态度,促进了增长和创新。
中德两国的信心都在增长。虽然我们在人权、环境保护等议题上存在分歧,也不会在一夜之间克服这些问题,但我们应以开放、积极的态度应对,避免渐行渐远,从而一起寻找解决方案。
交流仍然很重要,在政府层面,也应在企业、学术界和社会之间进行,为未来50年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澎湃新闻:展望未来,您对中欧、中德关系发展有何期待?为了鼓励年轻一代在加强互相理解、促进友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,您想给他们留下什么寄语?
伍尔夫:在德国,年轻人尤其应该对中国感兴趣,学习汉语。他们应该形成自己的观点,(与中国)保持联系,因此我鼓励我的孩子们到中国旅行,这样他们就能亲眼看到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发展,衍生出一种融合了竞争、欣赏、尊重和认可的精神。
睁大眼睛、敞开心扉,带着好奇心去看世界非常有益。最终,最重要的是遇见。我们必须努力把人们连接在一起,保持交流,加深对对方历史、政治、文化和许多其他方面的了解,往往会有积极的效果。